1、印張
是計算出版物篇幅的單位,一張全開紙單面印刷,或一個對開并兩面印刷稱為一印張。頁是表示書刊正文的一個計算單位,一頁有兩個頁碼,含正、反兩面。印張與頁碼通過折算互相換算,不同開本,折算不一樣。以32開本書為例,一個印張有32個頁碼,每對開面印有16個版面,稱之為32開的16頁。即一個印張含16頁,那么一頁就等于1/6印張,系數(shù)為0.0625個印張,1/4印張為0.25,如此類推;16開本書刊是8頁,即一印張含有8頁,一頁等于1/8印張,系數(shù)0.125。照此方法,64開的折算系數(shù)是0.03125。
在一本書籍印刷中,頁數(shù)中還包括扉頁、前言、目錄等,凡納入正文一次印刷的部分,都要計入印張之中。
2、色令
是平版膠印彩色印刷的基本計量單位。一令紙(全張500張)印一次為一色令。印二次為二色令,如此類推。習慣上平版膠印印刷以“對開”規(guī)格為計量標準。一色令就等于印1000張紙,又稱:“對開色令”或“對開千印”。
3、紙令
是紙張的計量單位,印刷用紙以500全張為一令,一全張為兩印張,所以一令就叫做1000印張。
4、令和方
全張500張為一令,不足一令的尾數(shù)按方計算,一令紙為2方。即: 1令=500張=1000方。
用方的好處,能把令的5進制改成10進制。如5令200張不能寫成5.2令,而要寫成5.4令。另外,用方還有一個好處,就是能夠很好地和印張一致起來,計算出所印書籍的印張數(shù),直接就得到了用紙方數(shù)。如某圖書為16印張,則該書用紙為16方。
印張和方在量值上相等,可以等值互換,但含義不可混淆。如三十六令零六十張,不能記敘36令120張,只能記作36令120方或36.12方。反過來,一本書為8.5印張,也不能說成8.5方,只能說印之本書需用8.5方紙。
5、加放放數(shù)
印刷廠在接受出版社委托進行印制加工時,除了要按書籍的印張數(shù)和印制冊數(shù)計算出所需紙張的數(shù)量借紙外,還必須給出用以補償損耗的余量。這項用來補償損耗的紙張,叫做加放數(shù)(也稱伸放數(shù))。加放數(shù)是為了彌補印刷裝訂過程中由于碎紙、套印不準,墨色深談及污損等原因所造成的損失。加放數(shù)一般用實用紙量的百分率表示,所以又叫加放率。加效率的大小因紙張的質(zhì)量和類別不同而有差導,也與印刷品的套印色數(shù)裝訂工藝及印刷印刷品的質(zhì)量要求等因素有關(guān)。 加效率的多少,可由出版單位和承印單位協(xié)商確定,也可參考國家主管部門對加放率的有關(guān)規(guī)定。
6、書刊用紙量的計算
對書刊的正文用紙來說,開本和開數(shù)是一致的。要出版一本正文用紙的需要量,首先要算出印刷一冊書正文的印張數(shù)。印張數(shù)與書的開本和面數(shù)有關(guān),具體關(guān)系是:印張數(shù)=面數(shù)(頁數(shù)的2倍)/開數(shù)
知道或計算出了某本書的印張數(shù),則出版該書的正文用紙量可由下式求得:
正文用紙令數(shù)(兩面印刷)=書的印張數(shù)/2*印數(shù)/500
除以2是因為正文是正反兩面印刷,然而一張全開紙單面印刷,或一個對開并兩面印刷稱為一印張,所以兩個印張只需要一張全開紙;
除以500是因為全張500張為一令
7、紙張、紙板
定量是單位面積紙張的重量,以每平方米的克數(shù)來表示,它是進行紙張計量的基本依據(jù)。印刷紙的定量,最低為25g/m2;最高達250g/m2以上的稱為紙板。
令重(單位:公斤/令)=定量(克/每平方米)*紙長(米)*張高(米)*500/1000
出紙率(1噸紙出多少令紙)=1000(單位:公斤)/令重(單位:公斤/令)